日前,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和環保部聯合下發《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稱《方案》),試圖通過對重點污染源治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增加清潔能源供應等綜合措施,改善空氣。
現代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系做支撐。我國能源結構不合理、單位GDP能耗高,這是霧霾形成的現實基礎,解決這個軟肋又是向霧霾宣戰的路徑。
霧霾治理是一場“空氣攻堅戰”。從國家戰略和《方案》部署看,大氣污染治理實則是能源生產和消費變革的過程,對煤炭消費實行管控、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增加天然氣消費量、實施油品質量升級是主要手段。
在可以預見的政策空間內,火電、煉油化工、燃煤鍋爐等耗能大戶是污染治理的重要對象。按照要求,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控制區內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火電等耗能大戶需要增加一筆不菲的環保投入,高效清潔燃煤機組、化工項目核準將加快。
《方案》嚴肅地提出,對排放不達標的火電機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達標的,電網企業不得調度其發電。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遼寧中部、山東等“三區十群”范圍內,不再安排新的煉油項目(納入油品升級計劃的項目除外)。西部資源地區在滿足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穩步提高煤炭深加工利用水平。
在分行業實施污染治理的同時,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是宏觀管理的戰略。目前,我國煤炭消費占全球消費總量的一半,控制能源消費過快增長,尤其是控制煤炭消費擴張是消費側管理的重要任務。
按照《方案》目標,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除熱電聯產外,禁止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京、津、冀、魯四地到2017年凈削減煤炭消費量8300萬噸。東部地區燃煤替代由電力外送、化石能源增長、天然氣增供來補充。
當然,用行政手段控制能源消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國家已經將總量控制的指標分解到各個省份,并作為考核的任務之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煤炭消費總量工作的責任主體。
接下來,國家能源局將在全國開展能源統計普查,重點監測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煤炭消費和用電量等指標。2017年,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全部地級以上城市開展能源需求側管理試點。
與控煤不同,清潔能源將獲得持續支持。《方案》給定的目標是,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13%,任務相對繁重。2017年水、風、光電裝機容量分別為3.3億千瓦時、1.5億千瓦時和0.7億千瓦時,生物質能利用規模7000萬噸標煤。2017年年底,運行核電裝機50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2800億千瓦時。
目前,水電出現投資增速下滑、風電并網消納問題未根本解決、光伏發電面臨與風電相似問題、新建核電項目審批等待重啟、生物質等規模偏小,解決無歧視并網、全額保障性收購等問題是清潔能源發展的動力。
聲明:鍋爐信息網圖片及新聞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