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2002年下半年開始的缺電現象,讓近年來的中國一舉成為世界上發電建設速度最快的國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張國寶透露,目前中國在建電廠高達2.8億千瓦,2005年新開工的電廠將達到7500萬千瓦,而2005年新投產的電廠不會少于7500萬千瓦,中國一年相當于建了一個英國的裝機容量。
世界發電設備企業的市場就在中國,這毋庸置疑為我國發電設備制造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深受三年不建電站政策之累的中國發電設備制造企業抓住機遇,實現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快速發展。
多年臥薪嘗膽發電設備行業抓住發展機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只有185萬千瓦。而三大動力之一的東方電氣集團核心企業東方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時設計的年生產能力僅為60萬千瓦(5萬千瓦鍋爐為主)。
1985年東方鍋爐制造的國產第一臺30萬千瓦亞臨界自然循環機組鍋爐的投運,曾為當年實現全國發電設備裝機500萬千瓦作出了貢獻。
與以往裝機容量循序漸進的發展速度不同,近年來的中國裝機容量倍增。中國的發電設備企業抓住跳躍式的發展。以東方鍋爐為例,其2001年完成電站鍋爐170萬千瓦、2003年完成電站鍋爐597萬千瓦、2004年完成電站鍋爐1283萬千瓦(生產能力已是原設計方案的20多倍),2005年電站鍋爐產量最少將完成1600萬千瓦。在2005年5月份,東方鍋爐一個月就完成了電站鍋爐180萬千瓦,其中60萬千瓦鍋爐(目前國產最大容量鍋爐)2臺。目前東方鍋爐在手合同訂單高達300億元。
與此同時,三大動力的其他企業同樣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站在巨人肩上引進技術快速發展
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不斷消化吸收,幾年來中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在產品品種和等級上都有了非常可喜的發展,縮小了和國外先進企業的差距,有了質的飛躍。
從電站鍋爐行業來看,幾年前我國僅有的少數10多臺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鍋爐都是引進國外的設備,而東方鍋爐依靠引進日立BHK公司技術,2004年制造了國產首臺60萬千瓦超臨界示范機組鍋爐(配哈爾濱電站集團的汽輪機和發電機),現已制造完工7臺60萬千瓦超臨界鍋爐,2005年年末這一數字將達到10臺。不僅如此,東方鍋爐目前還承制了鄒縣電廠100萬千瓦超超臨界鍋爐。2005年3月,哈爾濱電站集團的首臺幣60萬千瓦超臨界鍋爐和東方電氣集團的發電機、汽輪機也在常熟電廠投產運行。幾年時間內,國產化超臨界機組必將在中國發電設備市場上唱主角,“十一五”期間將會有上百臺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60萬千瓦以上超超臨界機組建成投產。
從數量上來看,東方鍋爐2002年3月簽訂首臺60萬千瓦機組鍋爐合同以來,目前在手60萬千瓦以上機組鍋爐合同高達上百臺。短時間內,東方鍋爐實現了由批量生產30萬千瓦鍋爐向批量生產60萬千瓦以上鍋爐,由批量生產亞臨界鍋爐向批量生產60萬千瓦以上超超臨界鍋爐的雙跨越。
在品種上,東方鍋爐可謂是世界上大型鍋爐品種最為齊全的廠家之一。他們自行研制開發了世界上首臺60萬千瓦燃燒奧里乳化油鍋爐;能燃用低揮發份貧煤、無煙煤的60萬千瓦“W”型鍋爐更是他們的強項;而且國產首臺3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也由東方鍋爐分包制造。
幾年前,具有煙氣脫硫脫硝環保功能并能燃燒煤矸石等劣質煤的1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就算大型發電設備,曾列入我國“十五”電力發展規劃。從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到進一步開發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產品。目前僅東方鍋爐一家企業制造和將要制造的10萬~15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就有50多臺,其近兩年來每年制造完成的12.5萬~15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都有10多臺。2004年,東方鍋爐制造完成了出口土耳其的具有知識產權的13.5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這是中國大型機電產品首次進入長期被歐洲國家控制的市場。與此同時,東方鍋爐一方面與廣東粵電集團正式簽訂了燃用茂名油頁巖2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研究合作開發合同;另一方面形成了3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的批量生產。在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的研制上,從哈爾濱、上海、東方三大鍋爐廠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應該說是各有千秋、齊頭并進。哈爾濱鍋爐廠2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已有訂單,3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訂單也有6臺以上。
在100萬千瓦超超臨界鍋爐的研制上,三大動力集團同樣都有項目在手,除浙江玉環電廠4×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分別由哈爾濱鍋爐廠和上海電機廠、上海汽輪機廠提供裝備外,后來的鄒縣、外高橋和泰州電廠三個2×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的機、電、爐,則分別由東方電氣和上海電氣、哈電集團整體提供。哈電集團在6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上處于領先地位,目前有4臺合同。
從電站鍋爐行業可以看出,短短幾年時間,我國火電主力機組已由30萬千瓦發展到60萬千瓦和100萬千瓦,并實現了由亞臨界逐步發展超(超)臨界的歷史性跨越。
激烈競爭三大動力取得跨越發展
除鍋爐設備外,在三峽70萬千瓦發電機組國產化上,東方電機和哈爾濱電機比翼雙飛,由分包到最后的自行制造,將使中國水電設備制造水平躋身世界一流。
對于高科技含量的9F系列重型燃氣輪機的研制,隨著西氣東輸工程的進展,三大動力集團的汽輪機廠都投有重兵,不甘落后,哈爾濱汽輪機廠和美國通用電氣聯手,東方汽輪機廠和日本三菱合作,上海汽輪機廠則牽手德國西門子,向世界先進水平看齊,并紛紛取得顯著成果。2005年哈密瓜電集團先行一步,制造的9F系列重型燃機在浙江半山天然氣電廠點火成功,目前哈電集團在手合同20臺,現已生產9臺以上。2005年6月東方汽輪機廠國產化率達到46%以上的9F系列重型燃機試運成功,目前該廠在手合同10臺,2007年爭取產品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上海電氣集團重型燃機合同也在9臺以上。幾年后,這幾十臺三四十萬千瓦高效率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將陸續投入運行,國產化率也將進一步提高,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重型燃機技術并大量使用的國家。
同樣,當我國核電政策由適度發展到積極推進并以“項目換技術”時,國外大公司都在積極聯合三大動力集團爭奪項目。由于東方鍋爐2000年為嶺澳核電站一期制造的首套國內最大等級8臺核島主設備得到了業主和法瑪通公司的高度評價,提升了中國重大裝備制造能力。在100萬千瓦核電項目上,東方電氣集團再次捷足先登,2005年3月簽下了嶺澳二期2臺100萬千瓦核電站的核島主設備和常規島設備合同,將使100萬千瓦核電站設備國產化率由15%提高到70%。而哈爾濱鍋爐廠也有了巴基斯坦恰其瑪兩臺30萬千瓦核電蒸發器合同和分包嶺澳二期部分設備合同。
產品要上水平,裝備要上等級。100萬千瓦核電和重型燃機、大型石化容器等幾百噸重設備能夠制造了,但產品的運輸卻受到了三大動力集團原有條件的限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哈電集團率先在秦皇島建了重裝基地,2004年東方電氣集團在廣州南沙開發區建了核電基地和重型燃機基地,近期上海電氣集團又投入30多億元再建臨港重型基地。重型基地便于水運,顯示出三大動力集團對重型裝備項目勢在必得決心。
吃盡了“三年不開工”的苦,誰也不想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東方電氣集團提出“五電并舉”(即火電、水電、核電、氣電、風電)的發展戰略。同樣依靠“洋拐杖”,旗下的東方汽輪機廠高起點引進了德國1500千瓦風力發電機制造技術;東方鍋爐則在把握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在充分發揮發電設備制造優勢的基礎上,大舉介入電廠煙氣脫硫脫硝領域,拓展了生存空間。同時,上海電氣集團和哈電站集團也紛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相繼介入這些領域,開始多元化發展。
行業對標三大動力比得是管理和效益
通過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三大動力集團的生產規模都大幅提高,2004年三大動力集團的總產值均高達100多億元。
快速發展的同時三大動力集團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幾乎同樣的產值,為什么有的企業取得了10億元的利潤而有的只取得了一兩億元的利潤;幾乎同樣的產值,為什么有的企業只有3000多名員工(甚至更少)而有的企業卻有四五千名員工……
國與國之間,“落后就要挨打”,同行之間,落后就可能被市場淘汰。客觀上,三大動力集團既是同行又同屬于國資委直屬的中央企業,誰都不想被淘汰。差距究竟是出在改革、管理還是觀念上,三大動力集團開展了行業“對標”活動,尋找原因。不僅在國內“對標”,三大動力集團在戰略上都把“對標”目標瞄準了國外大公司。因為,企業間惟有“對標”,才能找出差距,才能奮起直追。“對標”,在競爭中必然促進發展。
經歷了“三年不開工”后,又面對發電設備市場“井噴”行情,發電設備制造廠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們一方面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把開發具有本企業知識產權的新產品作為提高競爭力的重點工作;另一方面未雨綢繆,在增強風險防范、危機意識的同時,時刻注視著2005年以后“拐點”的出現,同時更把保證產品質量和按期交貨作為重中之重,千方百計滿足用戶的進度要求,確保持續快速發展。
從總體上看,上海電氣集團在改革和管理上都走在前邊,人員精干,是東方電氣集團和哈爾濱電站集團對標的重點。哈電集團基礎雄厚,有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地域優勢。而東方電氣集團這幾年在新產品開發和改革管理上,尤其是效益提高上優勢較為顯著。近幾年來,三大動力之間的排名也不斷更迭,彼此之間,對誰都不敢掉以輕心。
可以預見,你追我趕的三大動力集團必將把中國發電設備制造行業帶入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