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本報訊 (記者童順鳴)2005年12月初,總投資40億元、年產60噸聚氯乙烯、48萬噸燒堿的宜賓天原化工新區建設項目在江安啟動。與過去不同的是,新區同時規劃了年產120萬噸水泥生產配套項目,它將“吃”掉新區全部電石渣等廢棄物。宜賓又一個循環經濟“新生兒”呱呱落地。
近年來,宜賓市實施發展循環經濟、改造傳統產業戰略,一批企業依靠科技創新,
拉長產業鏈條,率先試水新型循環經濟并初見成效。日前,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公布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名單,宜賓天原化工、五糧液入選。
作為西部最大的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企業和宜賓第一耗能大戶,宜賓天原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運用多項獨立開發的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專有技術,成功創建了國內氯堿行業燒堿和聚氯乙烯生產最完整的集能源、熱電、電石、化工、建材為一體的環保型循環經濟模式,廢渣、廢水、廢氣全部回收利用。電石渣制水泥、電石渣清液回用、水循環使用和廢鹽堿回收等項目的成功實施,累計減少排污費1079萬元,創造直接經濟效益4370萬元。
“廢物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1999年,五糧液集團成功推出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國內首創無害化、效益化處理丟糟新工藝,投資2.28億元實施了復烤提酒、燃燒產能、提白碳黑丟糟綜合處理工程。該技術將過去每年近30萬噸丟糟作為原料,生產復糟酒、蒸汽和白碳黑,成功解決了國內釀酒行業丟糟處理的老大難問題。該工藝項目實施7年來,每年創造銷售收入1億多元、利稅5000多萬元、節煤10萬噸,減少煤渣排放量2.4萬噸。
絲麗雅集團創新“熱電聯產”和“一煤多用”工藝,用煤燒鍋爐產生蒸汽發電,再將發電后的蒸汽冷凝后送生產車間循環利用,每年節約成本2000多萬元。
循環經濟改造了傳統產業高耗能、高污染的形象。宜賓工業綜合效益指數考核連續8年名列全省前茅,綜合耗能指標持續下降。2005年1至11月實現利稅55.22億元,同比增長16.2%,前三季度“萬元產值綜合能耗”1.28噸標煤,同比下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