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半年,江蘇省江陰永源印染有限公司從當地銀行貸款40萬元,用于生產資金的周轉。兩個月后,這家企業因環保方面欠賬較多,在江陰市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中被評定為“黑色”企業。當地金融機構獲悉后立即關上對該企業的投融資大門,并及時追回所欠貸款。因為市政府明確規定:凡連續兩年被評定為“黑色”的企業將被強令關停,而銀行的貸款很可能就會打了水漂。
對排污企業進行環境審計,金融部門推出信貸新政策
早在2003年,江陰市開始對重點排污企業進行環境行為審計,以企業穩定達標排放、群眾污染投訴、排污總量控制、推行清潔生產等17項考核指標為依據,分別評定出“綠、藍、黃、紅、黑”5個等級,并向社會進行公布。江陰市推行重點排污企業環境行為審計以來,參加審計的排污企業已從100家擴大到2005年的300家,2006年將擴大到450家。同時,市政府于2005年又對評定企業作出了褒貶分明的規定。
江陰市規定,對評定為“綠色”的企業,將優先參加江蘇省、無錫市的各類先進評選表彰,優先從省、市污染防治基金中拿到專項補助資金。2005年,江陰市政府對6家連續3年被評定為“綠色”的企業,進行了隆重的表彰、授牌及嘉獎。而對于那些被評定為“黑色”的企業,則列入當年限期治理名單,并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計,連續兩年評定為“黑色”的企業,將被市政府強令關停。
江陰市對企業環境行為推出褒貶分明的規定后,引起了金融部門的極大關注。2005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江陰支行及時向全市各類銀行推出了《江陰市環境保護分類評定企業信貸政策指引》,在給企業貸款時,依據企業環境狀況設置了不同門檻:大力扶植“綠色”企業生產經營,對正常、合理的信貸資金需求優先安排;對“藍色”企業信貸資金需求,妥善安排,鼓勵企業進行設備更新和生產流程改造;而對“黃色”企業用于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所需資金,則優先安排,但信貸資金不能用于與原有產品、技術和污染水平相同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對“紅色”企業除環保方面的設備改造和技術更新外,不新增信貸資金;對“黑色”企業發放新增貸款,則全面亮紅燈。
綠色企業信貸額增加,黑色企業信貸額呈現負增長,企業紛紛棄黑從綠
江陰市金觸機構“看色”發放貸款,有力助推了企業向“綠”靠攏。白板紙生產規模位于江蘇省“龍頭老大”的江陰長江紙業有限公司,由于污水處理屢屢出現超標排放而被評定為“黑色”企業。當地新聞媒體公開曝光后,各家銀行立即亮起了各類貸款的“紅燈”,并派出專人登門索要該公司所欠3億多元的“舊債”。
負重之下,企業決策者猛然醒悟:只有在環境保護上還清欠賬,企業生產經營才會重現生機。長江紙業變壓力為動力,籌措了600多萬元,對造紙廢水處理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處理后的廢水穩定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隨后,長江紙業公司又向員工征集清潔生產建議60多條。經過論證,長江紙業公司決定以制漿車間為核心,重點實施16項無費和低費清潔生產方案。通過對制漿車間全過程控制和采取過濾、處置、回收等措施,每個月從造紙廢水中回收紙漿100多噸,一年回收紙漿價值達近百萬元。與此同時,長江紙業公司借江陰市大力拓展集中供熱契機,一舉停用了廠區內3臺10噸燃煤鍋爐,拔掉了位于市區南部60米高的黑煙囪,削減了煙塵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經過江陰市環保部門初步審計認定,2005年度該公司環境行為等級可望從“黑色”連跳四級,躍進“綠色”企業行列中來。
從2005年江陰市金融機構貸款情況看,“綠色”企業的年末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了15.8億元,貸款余額增幅超過全市平均貸款的18個百分點。“藍色”企業的年末貸款余額也比年初增加了6.6億元,戶均貸款余額0.77億元;而“黃色”企業年末貸款余額,僅僅比年初增加了0.2億元;“紅色”企業和“黑色”企業的貸款,均呈現出負增長的態勢,而且沒有一家銀行愿意給這些企業投放新的貸款,年末貸款余額分別下降至1318萬元和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