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現代石油市場和爭奪石油定價話語權的競爭中,上海走在前列。8月18日,上海石油交易所鳴鑼開市,在為上海這座繁華大都市錦上添花的同時,也為中國的“全球石油交易中心”之夢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爭奪石油定價話語權
也許是巧合,在上海燃料油期貨即將迎來上市兩周年之際,上海石油交易所成立,首先推出的交易品種也正是燃料油。燃料油是石油加工中在汽、煤、柴油之后從原油中分離出來的一種重油。作為成品油的一個品種,在我國市場化程度較高,每年大約有5000多萬噸的消費量,其中一半左右依賴進口。市場化是開展石油期貨或現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燃料油在我國作為發展石油期貨和現貨的突破口,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期貨與現貨是互補關系,相輔相成,是現代石油市場體系的兩大支撐因素。上海燃料油現貨的推出,為國際燃料油市場價格體系中的“中國價格”增添了新元素。
上海石油交易所自誕生時起,就確立了建成我國石油和石化產品交易中心的目標。欲在我國建立現代石油市場的征程中,成為業界的“領頭羊”,建成全球一流的石油交易中心,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發出“中國聲音”。
我國建立現代石油市場的努力,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就沒有停止過。1993年,以期貨交易為主的上海石油交易所成立,交易品種豐富,涵蓋了當時的石油主流產品。而且交易量充足,日均交易量達到了30萬噸,最高紀錄超過36萬噸,成為僅次于紐約、倫敦石油交易所的石油交易中心,是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成功,吸引了國際現貨交易市場關注的目光。據當年在上海石油交易所工作的老員工回憶說,包括當時在亞洲現貨交易市場上頗具影響力的日本東京工業品交易所還來上海石油交易所“取經”。但是,到了1995年,隨著我國石油宏觀調控體制的歷史變化,石油產品的政府指導價徹底取代了以市場供求關系為主導的市場定價體系。“既然價格、買賣和市場都不存在了,交易所也就完成了使命,自然關閉”,上海石油交易所發展研究部主任張金泉解釋說。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上海石油交易所隨之完成歷史使命,無奈關門,僅存在了兩年,其地位隨即被新加坡、東京等交易所取代。
“中國因素”開始強勢崛起
12年過去了,我國的石油供需形勢發生了巨變,重啟石油現貨交易成為現實需要,上海石油交易所迎來輪回的轉機。從1993年開始,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到2004年,石油進口首次超過1億噸,超過國內石油消費總量40%,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而且,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石油消費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從量的規模上看,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確具備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從影響力上看,尤其是在定價權問題上,卻遭遇無足輕重的尷尬境地。
無足輕重的直接損失,是每年多掏數十億美元的“溢價費”。間接損失更是無法估量。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結果呢?上海石油交易所總經理陳振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根本上看,是因為我國沒有國際石油定價的話語權。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最殘酷的現實,不是石油資源的爭奪,而是定價話語權的爭奪。國際石油定價的靈活性和多變性,使國家石油市場成為一個主動者獲利、被動者“挨宰”的場所。最典型的現象是,每年在我國需要大量進口石油的時候,國際游資就會提前利用全球性的交易市場瘋狂炒作拉抬國際油價,某些資源國也會利用在石油定價權上亞洲缺少交易和定價中心的現實,使亞洲石油進口國承擔“亞洲溢價”的代價。這對依賴石油進口而且石油消費增長迅速的我國而言,尤其不利。
中國缺油,不缺符號和炒作投機
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建立現代石油市場體系,是解決石油短缺和貿易問題的根本之途。2004年,我國推出燃料油期貨。作為石油期貨的“排頭兵”,兩年來,上海燃料油期貨已成為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后起之秀,“中國因素”開始強勢崛起,為我國石油定價權的爭奪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正如為了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成立而奔波了十多年的“老石油”、現任上海石油交易所名譽董事長楊景民所言:“中國缺油,不缺符號和炒作投機。”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現代石油市場體系,僅靠發展石油期貨顯然不行,要堅持現貨與期貨兩條腿走路。上海石油交易所經過3年多的孕育后誕生。從此,我國現代石油市場體系將以完整的姿態前行。
如今的上海石油交易所,坐落在位于上海浦東商城路山西路口的良友大廈三樓。站在大廈四樓,可以俯視整個交易大廳。不可否認,現在的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大廳還不夠繁忙,甚至有些冷清。但是,正如紐約、倫敦等國際石油交易所的成長歷程一樣,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國際市場影響力的“東漸”,這里將越來越忙碌,直到成長為全球石油交易中心之一。
人物鏈接
談到我國重啟現代石油現貨交易市場,楊景民是不可不提的一位核心人物。他數十年如一日,為了上海石油交易所的重新開業而四處奔波游說。作為原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掌門人”,他對石油交易所更是情有獨鐘。談起石油交易所這個夢想,他回憶起自己20多年前的美國之行。那是1982年,楊景民參觀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在那里,他被交易大廳繁忙的現代交易場面所震撼。當時他就夢想著“有朝一日,中國也有這么發達的石油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