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 中國工程院院長 徐匡迪
我今天想跟大家說的是四個問題,第一是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現狀,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的制造業必須轉變增長方式。最后是結束語。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工業化的產業主體,是社會進步與富民強國之本,任何一個大國,我不是說像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國家,任何一個大國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安全,都將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和升級作為國家戰略來對待,高度發達的裝備制造業是實現工業化的必備條件,也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制造業在中國現階段至少有五個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們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第二是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基礎產業;第三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第四是勞動就業的主要部門;最后也是國家安全的一個基本保證。
下面我想介紹第二個問題,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現狀。中國制造業在改革開放25年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它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強大的國內需求,就是國內的基本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還有就是國際產業的轉移。中國制造業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較高的,因為我們現在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世界制造業的主要國家第一還是美國,第二是日本,中國在2003年超過了德國。可以看出盡管美國的服務業已經超過80%,但是它還是世界上制造業最強的國家。可見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始終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長,它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產業和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國家制造業的構成分為三塊,一共是17個行業,有5個行業是輕工業、紡織工業和日用品的制造,這大概占制造業的30.24%;第二塊也是5個行業,主要是資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膠、非金屬、金屬冶煉,占大概33%,就是我們整個制造業產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機械、電子類制造業,這稍微多一點,比三分之一多一點大概是35%,所以三塊組成大概是這樣。輕工業比三分之一略少,資源加工業三分之一,還有機電加工產品比三分之一多,這是2002年36%,其他31%。我們可以大致說一下資源加工業生產的產品全部是用在國內,包括像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加工的產品,都是用于國內的。輕工業和機械、機電工業的產品大約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還是滿足內需。
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因為第二產業還有建筑,講工業占GDP的35.75%,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就是第二產業78.69%,建筑業只有大概20%,工業上繳的稅金占第二產業的90%,從業人員90.7%,這里面我想特別指出一點制造業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的91.2%,接納外商實際直接投資額約占全部外商投資額的70%。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也是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一個結果。這里是一張市場競爭直接成本用的美元,可以看到在美國30美元,歐洲24個美元,東歐是3個美元,日本是24個美元,在中國是2個美元,紅顏色的部分是代表市場,黃顏色綠的部分是低成本,當然印度現在比我們還低一點,是1個美元,包括東南亞國家。作為軟件工程是來說在硅谷一個成熟的軟件工程師大概是20至30萬美元,這是包括付稅,不是全部給他工資;在愛爾蘭是8至9萬美元,在印度是4至5萬美元,在中國是2至3萬美元,所以無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在中國的成本都比較低。我舉一個例子,像直升飛機,這是美國商用直升飛機最成熟的,在美國只生產頂部直升機的螺旋槳和尾部的螺旋槳,頂蓋部分在西班牙生產,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產,中間的機身部分是在日本生產,起落架是在巴西生產,機頭是在中國臺灣生產,機尾是在中國的井岡山直升機廠生產,所以從頭到尾都在中國生產,就是一個頭一個尾。中國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到11月底是5萬多家,合同金額超過1萬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是5590億美元。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在中國發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的跨國公司超過600家,累計投入研發金額是40億美元,我們在這上面可以看到東芝、IBM、HP、英特爾、GE、諾基亞、松下、愛立信公司。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發機構發展非常迅速,其中是發展計算機、電子、醫療、運輸、包括汽車。在中國的研發機構我曾經訪問GE在浦東的研發機構,他用了900多個中國的博士和工程師,我說是否是針對中國生產研發,他說是針對GE全世界,所以正在從面向中國轉向全球。外國在華研發R&D投資分布主要還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為北京具有我們中國教育科研人才的優勢,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區包括中國的成都、南京、武漢也都有一些研發的機構。
當然講到中國的制造業,我們必須看中國制造業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勞動生產率比較低,我們現在不到4萬美元一年,只有美國的4.38%,日本的4%,德國的5%多一點,我們人用得比較多。中國的制造業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較嚴重,制造業的能耗占全國一次能耗的63%,單位產品的能耗高出國際水平20%至30%,全國CO2的排放量67.2%是鍋爐排放;第二是產品以低端為主,附加價值不高。增加值率僅為26.23%,比美國、日本及德國分別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含量低的產品。當然事情是兩方面,這既是一個缺點有的時候也是優點,因為中國需要解決就業問題,如果都搞自動化工廠每年新增就業就有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國家核心競爭力關鍵是裝備制造業,在我們國家只占26%,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左右。我們進口的產品占外貿出口總額將近一半左右,集成電路95%要進口,轎車制造裝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70%依賴進口。我們進口的是中低端產品,即使少數高新技術產品也是勞動密集型的或者是來料加工型,而進口是高新技術產品。
從這你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就是中國進出口是平衡的,黃的立柱是進出口總額,左邊是出口,右邊是進口的,兩邊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可以看得出來中國出口是以初期產品和一般的機電產品、工業制造品為主,而進口的是高新技術產品。中國制造業也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因為我們要走一條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必須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我們的目標。當前中國的制造業面臨幾個問題。
1.資源消耗嚴重制約。我們可以看這一張圖,從這一張圖可以看到全世界工業化有不同的階段,在初期階段主要是農產品加工和輕紡工業,這個時候對資源的消耗比較少,主要是農產品;到工業化加速發展期,也就是重化工業發展期,對礦產資源、能源消耗急劇增加;后工業化建設由于國家基礎設施都具備先進的條件,所以能源和礦產資源的消耗是減少的。我們中國處于什么地方?就是中間黑線的地方,所以非常需要礦產資源和能源的階段。這是世界其他的國家,中國是不是特別落后才走這個階段?不是的。世界上GDP總量和能源總量都是線性的關系,中國還很低,集中在下面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基本上是非常線性的。即使是上個世紀末,一些新型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人均GDP和人均能耗也是一個線性的關系。現在有一種誤解,中國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的石油,用這么多的煤?我們是有13億人,如果美國有13億人,他的能耗是我們現在的4倍,所以這個問題既要看到我們的落后的一面,也要看到人多給我們帶來的壓力。所以溫家寶總理說“中國任何一個數字,如果除13億就非常非常小,如果中國一個很低的消耗乘上13億,那就是非常非常的大”。我們國家資源是嚴重的不足,盡管煤炭資源比較豐富,但是儲量也還不能夠完全滿足未來的需要,石油和天然氣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6%至8%。到2010年我們大量缺少石油1.2至1.7億噸,到2020年缺2.5至3.3億噸。天然氣2010年缺口是300億立方米,2020年缺口是700億立方米;煤炭資源我們現在儲量不足,產能建設嚴重滯后。2010年我們可能煤炭也要缺口大概是5億噸,2020年缺口12億噸。這是我們國家一次能源狀況表,煤炭按照現在增長的儲量計算,靜態保證年限是40年左右,石油14年,天然氣65年,水、電、核能數據還不太明確,太陽能等是我們未來應用的方向,但是還有技術的制約要解決。第二是環境的制約,二氧化碳排放70%,二氧化硫排放90%,氮氧化物排放三分之二來自于燃煤,電廠還要繼續建,如果不采取措施我們到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將要占到全球的17.2%。未來20年制造業的增長,如果單純依靠數量,這是資源能源和環境所不能承受的,因此我們必須依靠科技進步,采用綠色制造技術,在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的同時努力降低資源的能耗。因為現在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一個是叫極端制造,比如說這是三峽的水輪發電機的轉輪,這個輪子是462噸,這是在中國制造的,但是這個制造非常不容易,因為沒有幾爐鋼水這么大,要幾爐鋼水全部放進去還不裂。還有一個小的冷卻電動機,載人飛機上有,這種極端制造是我們現在制造業面臨技術上強大的挑戰。為此中國制造業必須轉變增長方式,一個是綠色制造,比如說德國提出了產品回收法,日本提出了3R戰略,美國提出再制造新的理念,我想這都需要我們考慮。大家看這是一個幾乎沒有人的車間,這是一個軋鋼車間,幾乎沒有人,看不到火,這就是綠色制造一個冷軋車間。
第二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要解決自主知識產權缺乏核心專利技術比較少的局面。2001年中國接受海外申請專利37800件,而我們自己到海外申請專利不到2000件,這2000件還主要集中在中醫藥和保健品上,很少涉及高新技術,在制造技術領域,我國的發明專利數只有美國、日本的1/30,韓國的1/40,所以我們必須努力提高這種局面。另外我們在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當中,投入經費不夠,2002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用于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收支比1∶0.1,其中醫藥產品制造業引進設備消化的比例比較高一點,大概是1∶0.18,電子通信只有1∶0.13,作為計算機制造的IT核心企業,只有1∶0.01,而多數工業國家安排引進消化經費大概是引進項目總經費的3倍,日本在經濟振興期達到了10倍。我這樣說不是偷人家的專利或者是拷貝別人的生產技術,而是要求我們在充分搞清楚消化吸收的基礎上自主創新,而不是說去簡單地復制,侵犯人家的知識產權。
最后我準備結束我的講話,第一個是中國的制造業還必須積極地承接世界制造業的轉移,要堅持對外開放,中國必須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里面去。第二是為了接收世界制造業的轉移,我們要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努力加強研發力量,努力提高集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中國制造業從中、低端產品加工廠轉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之一。第三人才是關鍵,因為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進步主要靠創新,創新的載體是人才。我們以工程項目帶動科技進步,培養從設計、制造工藝到操作、管理的各類、各級優秀人才,才能使中國的制造業在21世紀頭20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再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