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過去幾年的電力持續短缺,使得以發電設備為代表的電工產品高速增長。但從2005年開始,發電設備產量增速明顯放緩。2007年一季度,發電設備產量2399萬千瓦,同比增速僅為5.85%,預計全年產量仍將維持在1萬億千瓦左右。
從2006年電站設備子行業的統計數據來看,鍋爐、發電機、汽輪機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分別為28%、32%和40%;其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23%、22%和4%,利潤總額同比增速均低于同期收入的增速,行業增速明顯下降。
從鍋爐、汽輪機行業來看,2006年下半年后,火電設備利潤增速開始低于收入增速,且增速下滑到25%之下,行業增速大幅下滑已成事實。
2006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突破了6.22億千瓦,預計今年底將超過7億千瓦。過去三年里,電力供給彈性系數遠超過需求彈性,主要是彌補過去電力供應不足,平均年裝機增速為16.7%,遠高于同期GDP增速。預計2007年新投產裝機將超過9500萬千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將繼續緩和,利用小時數基本下降到合理水平,供給需求彈性都將逐步下降,國內電站設備行業需求即將見頂。
其中,水電、核電設備以及高參數大容量機組需求相對較好。由于生產水電和核電、高端設備的企業較為集中,而且隨著國產化率的逐步提高,市場份額有可能繼續擴大。
另外,海外市場擴張和小火電關停有助于平滑國內需求周期波動。經過過去三年的快速發展與技術進步,國內發電設備制造巨頭已經邁入國際先進制造技術行列,在核電等高難度技術領域市場份額不斷增大,并逐步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當中,可部分抵償國內需求總量大幅下降的負面影響。另外,根據“十一五”規劃,計劃關停運行效率低的6000萬千瓦的小火電機組,可以平滑國內需求波動。
業內人士認為,2006~2007年是電站設備行業本輪需求的高峰值,2007年后年新增裝機可能趨于平穩下降,但鑒于出口業務增多,逐步淘汰部分小火電,電站設備年產量可能較為平穩。同時,行業可能步入階段性頂部,年需求增速不顯著。在“十二五”階段,裝機規模基數增大,高尖端技術培育成熟(100萬千瓦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以及核電、風電核心技術),行業增速有望回升。
景氣周期快速上升 輸變電設備行業長期看好
2006年,輸變電類設備收入和利潤同比增長基本在25%~50%之間。受原料價格企穩影響,除了電線電纜類,其他同期各輸變電子行業利潤增速均高于收入增速,行業仍然保持了較為快速的增長。2006年,變壓器類、配電開關類產品,其利潤增速高出收入增速近10個百分點,體現了較高的行業景氣。統計數據表明,輸變電設備行業仍然處于快速增長期。
輸變電行業景氣度快速上升,主要類別產品2006年均表現為快速增長,收入增速均在20%~50%。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五年需求仍可保持20%~30%的年均增速,行業景氣度持續上升,利潤年增速有望達到20%~50%。
“十一五”期間,國網和南網公司規劃總投資規模超過1.3萬億元,相當于“十五”期間的兩倍,預計電網投資年均增速20%,因此,“十一五”時期電網建設必將迎來跨越式發展,無疑是投資輸配電設備行業的大好時機。
展望未來10~20年,中國電網投資仍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從投資比重來看,未來電網投資重點是骨干電網、大城市電網改造,因此輸變電高低端設備行業均將面臨行業景氣。由于高端設備行業壁壘相對較高、競爭較為壟斷,業內更為看好高端輸變電設備。另外,從長期來看,2009年后特高壓大規模啟動可保證高端設備未來長期需求增長,預計特高壓總投資規模超過4000億元,能夠參與到特高壓設備市場的公司景氣度更長。
步入微利期 電力環保設備行業格局將變
節能環保產業是“十一五”重點鼓勵產業,市場需求不是問題。據了解,2004~2006年是新增裝機脫硫市場高峰,2007年之后火電配套的新增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同時,老機組尚有超過1億千瓦待安裝脫硫設備,存量市場約有200億元的份額。據預測,2007~2009年,電力環保設備行業的市場需求仍能維持較高需求水平。
由于早期電力環保設備行業豐厚的利潤及較低的進入門檻,使眾多企業紛紛涌進。而隨后產生的激烈競爭,使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全行業步入微利時代。目前,市場價格普遍在200元/千瓦,行業毛利率水平較低。
脫硫項目關鍵技術是工藝流程設計,可通過購買國外成熟的技術進入行業,由于行業較低的進入壁壘,目前五大發電集團均參與到脫硫設備制造業中,從而加劇了行業競爭態勢,沒有發電集團股東背景優勢的企業,經營狀況不容樂觀。
面臨發展機遇 新能源設備制造業尚待扶持
可再生能源是指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也就是常說的新能源。在國際上,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化石燃料等常規能源之外的一種替代能源。盡管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的消費比例不到2%,但其應用的潛力是巨大的。
我國具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目前,我國對于新能源發電的規劃是:以風能發電為重點,重點發展單機600千瓦及以上容量風力發電機組;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地熱能發電和海洋能發電要繼續搞好試點。計劃到“十二五”末期,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3%左右。
按目前規劃,到2020年,我國小水電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7500萬千瓦,年替代8000萬噸標準煤;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可以達到4000萬千瓦,年替代3000萬噸標準煤;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年替代2800萬噸標準煤;生物油開發可達到年產2000萬噸標準煤;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到2.7億平方米,年替代10000多萬噸標準煤。
專家表示,如能實現上述發展目標,我國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將達到3億噸標準煤,約占屆時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0%。
我國發展新能源主要以風電為主,現在看來對于新能源發展的政策扶持尚不到位,短期制約了行業的快速發展。長期看來,風電將是國內最具發展前景的新能源產業,預計未來長期年均增速將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