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去年光伏行業的發展狀況是‘喜憂參半’,那么現今就是‘冰火兩重天’。”近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在光伏行業“2024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指出,一方面,不管是制造端,還是應用端,產量和裝機量都同比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而另一方面,光伏的產品價格、產值、出口額都出現了明顯下降。
對此,業內專家紛紛表示,我國光伏行業亟須調整,且“宜重不宜輕、宜早不宜遲”,要積極推動落后產能的出清,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同時,行業也要從1.0的被動出海,邁向2.0主動的全球制造。
制造端產量依然很“火”
上半年,我國光伏行業的“火”主要體現在制造端、應用端規模繼續擴大。
具體來看,在制造端,2024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等主要環節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了30%。其中,多晶硅產量約106萬噸,同比增長約60.6%;硅片產量約402 GW,同比增長約58.9%;電池片產量約310 GW,同比增長約37.8%;組件產量約271GW,同比增長約32.2 %。
制造端技術創新發展仍處于活躍期,特別是在電池端,涌出一些新的技術方向。例如,LECO(激光輔助燒結)/LIF(激光誘導修復)技術現在已經逐步取代激光SE成為TOPCon產能的標配;銀包銅、銅電鍍等技術進一步推廣;SMBB/0BB技術在電池、組件端進一步推廣應用;多家企業推出BC電池產品;鈣鈦礦與鈣鈦礦疊層技術,實驗室效率也在進一步提升,進一步幫助行業降本增效。
在應用端,今年上半年光伏裝機達到102.48 GW,同比增長30.7%,但增速卻同比下滑了123個百分點。不過,光伏新增裝機四年來首次出現單月同比下降。今年3月新增裝機同比下降4.27 GW;4月繼續下降,較去年同期下降0.28 GW。對此,王勃華分析認為,3月數據下滑,或是因為去年同期處于疫情后恢復期,基數較大,同時今年3月正值價格快速下跌,也沒有并網壓力,所以終端存在一些觀望態度。此外,由于政策和電價方面的預期,影響了部分分布式新增裝機。
出口方面,光伏產品持續“量增價減”態勢。今年1—6月,我國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總額186.7億美元,同比下降約35.4%。從出口產品結構看,硅片、電池片出口占比有所下降,組件出口占比有所增加,升至87%。從出口市場看,上半年,亞洲超越歐洲成為中國光伏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值得一提的是,在組件方面,歐洲、亞洲市場合計占國內組件出口份額超過80%。歐洲依然是中國最大的組件出口市場,但市場份額由2023年同期的57.4%下降至42.5%。巴基斯坦成為上半年第二大組件出口市場,沙特阿拉伯市場增長明顯,成為上半年前十大組件出口市場中的第五位。
不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對光伏市場依舊保持樂觀,并維持早前的預測,預計2024年全球新增裝機390~430 GW,我國新增裝機預期190~220 GW。
全產業鏈價格遇冷
而在產業鏈價格、出海等方面,情況則跌入“冰”點,王勃華用了“非常嚴峻”四個字來形容。
“現在價格下跌得太厲害了。”王勃華指出,上半年,多晶硅、硅片價格下滑超40%;電池片、組件價格下滑超15%,其中多晶硅價格普遍跌破了企業的成本線;組件的開標價格也在持續下降。
《中國電子報》記者注意到,從光伏上市公司半年度業績預告來看,除了少數公司實現盈利外,大部分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硅片及組件頭部企業隆基綠能在第一季度虧損23.5億元的基礎上,第二季度再虧24.5億~31.5億元;硅料龍頭企業通威股份,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預虧超30億元;硅片龍頭企業TCL中環預計上半年凈虧損29億元至32億元;而以穩健著稱的組件一體化企業晶澳科技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預計虧損8億~12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面臨多重難題,調整同樣不易。王勃華指出,業界“老玩家”轉身不易,面臨舊產能計提損失沉重、技改升級性價比不足、出清不暢等問題,“一體化”企業持續失血;而“新玩家”則基礎欠缺,研發技術和知識產權積累不夠。
王勃華說,舊產線升級改造同樣面臨實操難題,一方面,部分產線沒有改造升級的余地;另一方面,改造調試難度大,性價比不高。
而在海外市場,貿易保護等問題持續影響國內光伏產品出口,且中企海外產能也開始遭遇貿易壁壘問題。
行業調整“宜重宜快”
“行業內外競爭激烈,行業需要‘輕裝上陣’,行業調整‘宜重不宜輕、宜早不宜遲’,整合時間不宜過長。”王勃華建議,行業管理部門加強對先進產能建設的引導,地方政府需嚴控不合理的救市行為;企業要審慎上馬新投資,鼓勵有針對性地收購跨界企業退出行業所遺留的新建產能;金融機構需避免向即將被出清的產能“輸血”;推動落后產能的出清,鼓勵企業兼并重組。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提出,未來光伏行業產能出清將經歷激烈的競爭過程,要站在全社會的高度,積極引導行業更好整合。“我建議在引導行業出清的時候,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不應該簡單支持那些已經要走入困境或者即將被出清的企業,而是應該引導龍頭企業對這些企業的整合和并購,加快產業集聚,打破過去散亂混亂的局面,讓行業盡快走向一個有序、健康的發展軌道,讓投入到全社會的資金資源也能變得更有價值。”高紀凡說。
合作出海、全球制造也將成為光伏企業破局的關鍵。“行業要從1.0的被動出海,到2.0主動的全球制造。”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國家希望具備中國光伏企業的技術、經驗、體系、人才等,助力他們形成自身的閉環產業鏈,而不是僅需要中國的產品。本地制造、綠電制造、有當地服務團隊支持、有光儲一站式方案的產能才是被需要的。
“以前行業對于‘走出去’的定義是‘賣出去’,如今‘走出去’是‘造出去’,要從單打獨斗到借力使力,從全資到合資。”錢晶說。
協鑫科技聯席首席執行官蘭天石認為,光伏產品的全球化已經走了很多年了,但產業的全球化剛剛開始。全球化是必選題,而龍頭企業在一個規模化市場進行大規模制造的可能性在減少。中國光伏最大的優勢來源于產業鏈的協同,光伏在協同上創造的價值,包括光儲、光氫等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僅僅把一個工廠建起來。協同光伏的企業聯合出海,可以為整個世界創造更多、更低價、更有優勢的協同產業。
此外,不少專家指出,與此前的“抱團取暖”不同,如今,分散建廠或成為“產能出海”最優解。
“中國光伏走出去,要少聚集。”愛旭股份董事長陳剛表示。正泰新能源董事長陸川同樣認為,如果扎堆在一個國家搞產業,該國家就會成為下一個貿易壁壘打擊的對象,“走出去”就需要不停地“挪窩”。
暖東云轉載其他網站內容,處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